展讯

张良碑

2020-08-19 来源:未知 浏览:
张 良 碑



  张良碑,位于河南省嵩县城关镇的陶村林场,它坐落在陶村水库上游的一个悬崖峭壁上。


  盛夏时节,我慕名驱车来到这里,专门瞻仰张良碑的芳容。


  这里山势陡峭,呈“S“形的大峡谷把大山一分为二,茂密的植被把山体包裹的严严实实。一条溪流害羞地在谷底的荆棘丛生中悄悄地流淌着,人们只能听其声而不见其形。


  站在陶村金矿员工的住处,透过密植树林的缝隙,可以看到对面东南方向的悬崖峭壁上,矗立着一块灰白色的山石。工人师傅告诉我,那就是张良碑。


  透过照相机的镜头看到,它是一块不规则的长方体。被崖壁上茂密的植被包围着,若不细看,它很容易和周围的壁石融为一体,是很难辨别出来的。


  穿林海攀崖壁走近张良碑,再仔细观看,它高约两米多,厚度约三四十多公分,宽约一米多。由于经历了几千年时光的洗涤,在它凹凸的表面上,隐隐约约还能看到,曾经被雕刻过字画的痕迹。整个石碑稍微显得底大上小,碑体上长满了斑斑点点的绿绒,碑的正面有好几道深浅不同的痕迹。在石碑的上端,有明显人为破坏过的痕迹。也就是说,现在的这块碑,很有可能只是当年石碑的下半部分。至于它的上半部分去向了哪里?这里面很可能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。这些,只能让历史学家去慢慢地解密了。因为,张良碑本身就是有无数个悲苍的故事凝结而成的。


  张良,字子房,西汉大臣,颍川城父人。祖先五代相辅于战国时期的韩国,世家为韩国贵族。秦灭韩后,他结义刺客,在博浪沙(今河南原阳)刺杀秦始皇失败,改名换姓,藏匿于下邳(今江苏邳县西南)。后遇黄石公,得《太公兵法》,这为他日后灭秦奠定了军事理论基础。


  当时,他为躲避秦始皇的追杀,隐姓埋名,带领韩国的部分残部,躲藏到今天嵩县高都川的祈雨沟一带,他一边挖山淘金,一边暗中招兵买马,准备灭秦复韩。为了安抚民心,以利隐居,不向当地的庶民加派任何赋役,他利用祈雨沟黄金资源来补充军供给。张良不贪财,把采金赚来的钱大多分给士兵,让他们吃饱穿暖后,还能寄给家里一些钱养家。这样一来,士兵们对张良十分感激,四方百姓也纷纷前来参加采金,这样一来,张良的人马就越来越多了。

  当时的祈雨沟,大宫域、小宫域、楸家洼、血腥沟等地,到处都是张良开采金矿的队伍。据传说,张良在这里挖金十八年,兵马发展到十几万。


  在这里,张良一边操练人马,摆兵布阵;另一方面又抽调一部分人进洞采金。俗话说的好,兵马不到粮草先行,没有足够的后勤资金作保障,用兵只能是纸上谈兵。


  经过张良及部下十几年的采挖,把这里的山挖得像鼠洞一样,星罗密布,简直就是一个地下迷宫。张良当时的淘金洞究竟有多深?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。这里的整个大山内部,那是叫大洞套小洞,洞中有洞,洞上洞,洞下洞,洞洞相连。有的洞只能趴着才能过去,有的地方只能侧着身子才能勉强过去,有的洞内有巨大的空旷区。所到之处,洞内可谓是奇形怪状,洞壁上到处遗留下了钎拙的痕迹。在许多洞内塌方区的碎石屑中,还夹杂着一些各种颜色的碗和陶罐的碎片,不时还有人体的骷髅和白骨暴露出来,让人毛骨悚然。进这些废洞,若不插标记是很难摸出来的。


  这里的沟沟叉叉里,至今还残存着,当年张良采金时留下的一些地名和遗物。如:“打金场”、“碾金碾”、“淘金洞”等。


  打金场在大宫域沟,传说张良当年在此安装了72盘碾金碾,故名打金场。在陶村一带,现在仍存留着两头粗中间细的石磙,和像阿拉伯数“8”字形,中间厚圆周薄的碾盘。


  当年,来这里跟随张良淘金的人越来越多,山洞越挖越深,张良为避免山洞塌顶,就让采金人员在掘金面上多留一些腿子。(腿子是采金人的行话,它就像今天大楼底层的载重柱子一样,采金时就靠它来支撑作业区的天板,有了这些腿子,采金者才安全。)时间长了,洞内留下的腿子越来越多。(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,没采过金的人不知道,洞内的腿子一般都是在矿线上,也就是说,这些预留的腿子含金量都很高。有的甚至还能看到黄灿灿的明金颗粒。这就像农民饿死不吃种子一样,这对采金人来说,腿子是根本不能触碰的底线。)后来挖山淘金的人日益增多,竟把祈雨沟地区的石窑山给挖空了。一些贪心的采金人便打起了腿子的注意,他们望着洞中腿子上那黄灿灿的金颗粒,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物质占有欲了,他们背着张良把一根根支撑大山的腿子给挖断了。


  据说,上天有灵,当看到这些亡命徒的举动时,一时也无法阻止他们的行动,又怕这些贪心的采金人死得太多。于是就派了天上的两个神仙,下界化着一对金鹿,在这个山洞口打架嬉戏。目的是吸引洞内的采金人赶紧出来,躲避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。刚开始,人们感觉很奇怪,便纷纷驻足观看。一传十,十传百,洞里的采金人就纷纷出来观看。更有贪心的人前来围堵,准备把这两只金光闪闪的金鹿逮住,因为,他们知道这两只金鹿是纯金制作的。他们把这两只金鹿逮住以后,可它太重,人少根本扛不动。他们就再次进到洞里,叫来更多的人来抬金鹿,还是抬不动。为了能够得到这两只金鹿,他们就叫来更多的洞里人出来帮着抬金鹿。即使这样,洞里还是有很多贪心不足的人,在忘我地挖洞内的腿子。


  终于,在金鹿出现的第三天中午时分,整座矿山就塌陷了下来。大地为之一振,整个区域内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样。从矿山泛起浓浓的尘埃,遮天蔽日。整个矿区陷入到了世界末日一般,这里所有的房屋夷为平地。山内被埋者、周围被砸伤者、死伤者无计其数。嚎啕声、哭声、叫喊声乱成一片。


  一时间,鲜血混合着水从洞内渗出顺沟(今陶沟村西100米处)而下,从沟里往外流血水就持续了很长时间。后来,这道小沟就叫“血腥沟”、“死人沟”。塌陷的大山原名石窑山,后人就叫它“折腰山”。站在此山对面的山巅观望,现在仍可看到,整个山体大塌陷时留下的痕迹,这个下陷坑有百余亩大,这次塌陷,使得整个山体都已松动了。


  当事件发生了之后,人们惟独不见了那两只金鹿。大家这才意识到,原来,这两只金鹿是来拯救这里芸芸众生的,可为时已晚了。人们的贪婪蒙蔽住了智慧的双眼,才招致了当时的弥天大祸。


  这件事过后,最为痛心的就是张良。因为是他当初,把这些患难弟兄带到这里来的,他眼睁睁看着那么多的人被压在山下,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转眼之间阴阳分离。他望着眼前塌陷的大山,已经无能为力了。当初大家那么地信任他,才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他。有谁成想到,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福祉,反而,这场灾祸使得他们多少人家破人亡,妻离子散。他几天几夜颗粒未进,几乎没有合过眼。他悔恨自己,当初没有及时地阻止这些人,才酿成了今天的这场大祸。他痛不欲生,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,痛定思痛,他决定了却此生,以表对失去的那些弟兄们悔过。


  一天中午,他一个人悄悄地溜出住处。来到一个悬崖峭壁上面,准备跳崖自尽。他站在那里,仰天长叹,苍天不扶我可以,为何让那么多兄弟替我死去?!我已无脸回老家了,我这也跟随他们去也!


  当他转身准备往下跳的时候,猛然发现,他的身边以及崖壁下黑压压的都是人。他以为是看花了眼,当他定神再仔细看时,下面全是跟随他多年的那些弟兄们。更让他于心不忍的是,还有许许多多的弟兄都是带伤来的。大家看着他,不约而同地一同跪在地上,祈求他不要想不开。他若走了,这些弟兄日后的日子怎么办?大家都愿跟随他,同舟共济,即便是浪迹天涯,也在所不辞。


  他看着兄弟们个个赤胆忠心,真心实意地挽留他。他一时不知所措,僵直地站在那里。手扶身边的那块立石,竟放声地痛哭了起来,他捶胸顿足,手不断地在这块立石上抽打着,以释心中的悔恨。


  后来,当地人把张良当年手扶的那块立石就叫张良碑。其实,人们称这块石头叫张良碑有两种含义。


  第一层含义,就是当地人为了纪念张良带领数十万计的采金人,当年曾经在这里淘过金。他的部下不仅不骚扰百姓,而且,还给当地及周边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。人们缅怀他的功绩。从这层意义上来讲,这个属于功德碑。

  第二层含义是,告诫世人,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物质占有欲,为所欲为,贪心过度,越过人们良心的那条红线。到头来只能招来的是灭顶之灾。这个属于警示碑,警示后人引以为鉴。


  至于后人是否在这块张良碑上刻过字?以及碑文的内容是什么?这个很难考证。因为,这件事已经是事过境迁,物是人非了,再加上碑面又受到了历年来的严重侵蚀,已经无法看清楚了。


  不过,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,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至于,它是不是张良碑的碑文?那只有有心的读者自己去臆会了。因为,这首民谣为什么会经历了几千年而没有被失传呢?


  “张良淘金十八年,日进斗金不挣钱。


  养有兵马十余万,聚将伐秦再复韩。


  天不扶张山塌陷,十万人马一时完。”


  张良碑,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,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了两千多年。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因为它有深刻的警示作用。人们来瞻仰这块石碑,更多的就是来安抚自己的心灵。要以此为鉴,牢牢地控制着灵魂,始终不要逾越内心深处那道望不见的底线。否则,张良碑就是一面镜子。

  

尚喜社

尚喜社:1963年5月生,河南省汝阳县人,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。曾用网名,尚熙涉、豫西风俗人情。2010年定居洛阳市。擅长写洛阳地域内的风俗人情及传说故事。曾在《河南日报(农村版)》《河南工人日报》《劳动午报》《内蒙古科技报》《河北法制报》《公路党建》《羊城晚报》《中国水运报》《沈阳铁道报》《呼和浩特晚报》《拉萨日报》《天津工人报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几百篇。多次在写作方面获得过奖励。文章也曾经被一些省级网站和媒体转载。有多篇文章被《洛阳散文年选》《河洛芳草》等文集选录。

 推荐视频